华南财经网华南财经门户!投稿邮箱:huanancj@qq.com

主页sitemap | 收藏本网 | 24小时最新 | TOP100流行榜 | 华南财经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主页 > 证券 > 证闻 >

商誉减值拖累博雅生物|博雅生物


  来源:北京商报

  近两年一直维持着良好业绩增势的博雅生物(300294)2023年交出了一份业绩骤降的成绩单。公司业绩快报显示,2023年,博雅生物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净利同比下滑逾四成。商誉减值成为造成此次博雅生物业绩下滑的“元凶”,公司对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百药业”)计提了2.98亿元商誉减值准备。

  2023年净利下滑逾四成

  博雅生物2023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3年净利下滑逾四成。

  具体来看,博雅生物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6.52亿元,同比下降3.87%;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2.37亿元,同比下降45.06%;对应实现的扣非后净利润约为1.43亿元,同比下降63.51%。

  值得一提的是,博雅生物2023年前三季度净利还处于同比上升状态。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博雅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21.9亿元,同比增长5.17%;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4.64亿元,同比增长10.95%。

  资料显示,博雅生物以血液制品为主,集生化药、化学药、原料药为辅。其中血液制品方面主要是以健康人血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研发、生产血液制品,并进行销售,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类产品。

  2023年上半年,博雅生物血液制品业务为公司提供了近半数营收,当期来自血液制品业务的主营收入约为7.62亿元,占比为49.46%。

  计提2.98亿元商誉减值准备

  博雅生物表示,此次业绩下滑主要是受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根据测试结果,博雅生物计提2023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约3.3亿元,其中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98亿元。

  资料显示,新百药业是一家专注于生化领域药品研究与开发的制药企业,涉足骨科、肝炎、妇科及免疫调节等多个用药领域。博雅生物于2015年收购新百药业,从而使新百药业成为博雅生物全资子公司。

  受集采政策及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等市场综合因素影响,新百药业近几年业绩持续下滑,2023年其重要产品纳入集采,存在减值迹象。

  2023年,博雅生物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新百药业资产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评估结果表明新百药业资产组可收回金额低于合并报表含商誉的资产组账面价值2.98亿元,即需对新百药业资产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2.98亿元。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博雅生物账上商誉约为4.98亿元。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博雅生物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截至目前,公司账面商誉余额为7261.28万元。

  投融资专家许小恒表示,商誉对企业来说,犹如一把无形的利刃,一旦收购的公司业绩不达预期,就会引发收购方商誉减值,进而吞噬公司利润。因此,投资者需警惕账上大额商誉公司可能面临的商誉减值风险。

  不断剥离非血液制品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为华润医药旗下上市平台后,博雅生物正不断剥离非血液制品业务。

  2021年,华润医药控股子公司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受让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持博雅生物股份、接受表决权委托并全额认购博雅生物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份等方式取得博雅生物控制权,从而将博雅生物纳入进华润集团大健康板块。

  据华润医药官网,公司旗下拥有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华润双鹤江中药业东阿阿胶、博雅生物、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华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华润堂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入主博雅生物,补充了华润医药在血液制品领域的空白。

  被华润医药纳入麾下后,博雅生物开始剥离非血液制品业务。2023年,博雅生物分别转让广东复大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大医药”)75%股权、贵州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安药业”)89.681%股权。转让对方均为华润医药旗下公司。资料显示,复大医药、天安药业分别从事药品经销业务及糖尿病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成为博雅生物2023年营业收入下滑的原因。博雅生物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复大医药自2023年10月、天安药业自2023年11月不再纳入合并报表,导致收入出现小幅下滑。

  博雅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持续聚焦血液制品主业,逐步剥离非血业务,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智数化、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路径,深度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浆站拓展力度;持续开展浆站标准化建设,深挖存量浆站运营效率;创新研发驱动,以小核酸领域、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为主要研发方向,进一步完善研发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构建重组产品研发技术平台以及免疫研究技术平台,努力打造华润集团大健康板块的血液制品原创技术策源地。

  针对华润医药各平台整合等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华润医药方面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丁宁


上一篇:昔日新能源汽车“大佬”如今市占率不到1%,北汽蓝谷背靠华为依然难挽“掉队”窘境?
下一篇:兴业证券询价制度有效性待考:绿通科技刚上市就拿6亿募资进行风投?一保代督导期未满便去保荐项目当高管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华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华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华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华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华南财经网无关。4、华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