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南财经网 > 证券 >

徐工信息新三板挂牌,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

201837日,两会期间,全国中小企业股转中心喜迎-国内首家挂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徐工信息,股票代码:872437),标志着徐工信息正式驶入资本助力发展的快车道,也反映出市场对工业互联网领域涌现更多优秀企业的期待。

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与徐工信息总经理张启亮携公司主创团队出席挂牌敲钟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里程碑时刻。

徐工信息新三板挂牌,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跨行业赋能

成立于201471日的徐工信息是国内最早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之一,聚焦于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两大业务方向,秉承“为工业赋能,与伙伴共生”的使命,徐工信息致力于成为工业互联网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引领者。凭借深厚的制造业背景和IT技术积累,打造了“最懂制造的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让制造更简单”的智能制造产品与解决方案,据悉,已经成功为装备制造、新能源、军工、农牧业、风电、光缆、核心零部件制造等多个行业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赋能。

徐工信息新三板挂牌,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跨行业赋能

“这是一个能为设备提供精准服务的平台”,201712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考察时,仔细观看了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演示,深入了解了平台的功能、数据采集和使用情况、国内外设备的入网情况等内容后,予以高度评价。

 

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已经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均明确把工业互联网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徐工信息总经理张启亮告诉记者,徐工信息的愿景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为工业企业提供跨行业的赋能,让我国的制造业在工业互联网的驱动下,塑造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徐工信息是徐工集团旗下首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体制创新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企业的内生动力,推动徐工信息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企业成立3年多来,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引进、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营收入实现逐年跨跃式增长,2015年度、2016年度、20171月份-4月份营业收入分别为5665.32万元、8142.96万元、3848.14万元。

历经多年技术积累,徐工信息自主研发并首个发布了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具备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AI等技术,可以实时、精准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从而为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预测性维护服务和创新商业模式等三大核心价值。“通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开工率等进行大数据分析,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还为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张启亮说。

徐工信息新三板挂牌,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跨行业赋能

据了解,此前由于下游客户资金紧张,我国工程机械多以按揭贷款方式进行销售,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应收账款,以及下游客户以“设备转卖”、“没活没钱”等理由的拖欠付款。徐工信息利用工业互联网手段和技术监测每一个从徐工售出的机械设备,并且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后,助推徐工集团营收从500亿跃升至1000亿。

    “到中国制造2025战略收尾时,一定要上到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三强,实现这个追求就必须有新思维、新动能,徐工信息将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徐工插上工业互联网的翅膀,翱翔全球!”董事长王民谈到。

    张启亮随后介绍到,徐工信息已在徐州、北京、南京、上海四地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四地研发中心的互联互动来解决高难度技术的瓶颈。从战略布局上,徐工信息陆续在各个省会城市设立更多服务网点,使徐工信息的高品质服务更加贴近客户。从研发平台本身,企业将开发更多的工业APP和工业组件,把工业知识的肌理和技术融合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产生更大的价值,更好地为工业服务。同时,通过挂牌新三板这个契机,徐工信息也将完善内控,做好科学化的运营和精细化的管理。

2018年是工业互联网大规模商用的元年。张启亮认为,从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来看,工业互联网还是姓“工”。未来,工业互联网将演变为多学科的交叉,包括信息技术、大数据、机械原理、经营模式等集合到平台上,将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徐工信息新三板挂牌,加速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跨行业赋能

    “以前,我们基本上是以产品为收入,现在,平台上管理的资产为3000亿,服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20%,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谈到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张启亮这样说到。


上一篇:中邮展鸿挂牌新三板 发力布局新零售业态
下一篇:龙能股份:做中国最具特色的物业上市企业

本网注明“来源:×××(非华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版权所有: 凡本网专稿均属于华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华南财经网的作者姓名。华南财经网

返回顶部